滕王閣位于南昌市西沿江北路,緊鄰贛江之濱。滕王閣為唐永徽四年(653年),唐高祖李淵之子、唐太宗李世民之弟、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(今南昌市)時所建,閣以其封號命名。滕王閣初建于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下,下臨贛江。但歷史上興廢29次,且閣址多變,在1928年被北洋軍閥鄧如琢燒毀。如今的滕王閣是在1989年10月28日(重陽節(jié))重建后對外開放。今重修的滕王閣為混凝土、鋼筋結(jié)構(gòu),高57.5米,上下共九層,比武漢黃鶴樓高出3.5米,建筑面積達(dá)11000平方米,內(nèi)有電梯、照明、通水等現(xiàn)代設(shè)備,立面看,東西各異,南北相同。而黃鶴樓則四面一樣。滕王閣為梁思成教授的門生、江西省輕工設(shè)計院高級建筑師陳星文設(shè)計。
進(jìn)入滕王閣主要的景色當(dāng)然是唐代詩人王勃筆下的贛江美景,可以一層層地眺望。自古以來,“樓以文傳”或“樓以人傳”。江南三大名樓,哪一處不是有詩文才有名樓。滕王閣亦因王勃的《滕王閣序》而名揚天下。這個故事還是值得一提的。唐上元二年(675年)九月初九日(重陽節(jié)),洪州都督閻伯與在此閣大宴賓客,原擬由其婿撰寫閣序,準(zhǔn)備以此向眾人炫耀他的文采。湊巧的是,王勃遠(yuǎn)道去交趾(今海南?。┨礁福窘?jīng)洪州,也參與閻伯與的宴會。閻伯與假裝客氣請王勃執(zhí)筆作序,而這位當(dāng)世才子毫不推辭,頃刻之間揮筆成文。開始時間都督大為不快,離席嘆息,等到有人告知佳句層出,方轉(zhuǎn)憂為喜。自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之千古絕句而出,文驚滿座,閻伯與也大喜過望,于是聲情并茂的《滕王閣序》成為傳世名篇。當(dāng)時的滕王閣閣高九丈,共3層,閣東西長有八丈六尺,南北寬四丈五尺,還有兩亭,南邊的叫“壓江”,北邊的叫“挹翠”。后又增建“迎恩亭”,為接恩詔拜御賜之地。閣中有詩文、碑拓、圖畫等。王勃所作<<滕王閣詩>>“滕王高閣臨江渚,佩玉鳴鸞罷歌舞。畫棟朝飛南浦云,珠簾暮卷西山雨。閑云潭影日悠悠,物換星移幾度秋。閣中帝子今何在?檻外長江空自流。”亦高懸閣內(nèi)。 如今滕王閣其景色遠(yuǎn)勝于昔。自南浦公園至滕王閣之間有1800米長的沿江綠化帶,在閣下西側(cè)有綠沙洲,此即詩中“江渚”。而下望贛江,波光粼粼與西山隔岸相對,暮色之中,偶見鶩飛其間,此即序中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的景色。原來洪州八景的“南浦飛云”、“章江曉渡”、“龍沙夕陽”等景觀至今猶在。如在春夏之交登閣遠(yuǎn)眺,廬山五老峰、大日山依稀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