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介紹
景點門票
景點特色
景點地圖
潯陽樓介紹
潯陽樓,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??傮w占地2000平方米。主樓占地300平方米,高21米,外三層內(nèi)四層,九脊層頂,龍檐飛翔,瓦朱欄,四面回廊,古樸凝重,建筑面積為1000平方米。
步入一樓大廳,正中懸掛著現(xiàn)代著名書法家王個簃生前留下的墨跡“逝者如斯”橫匾。匾兩側(cè)的大紅柱上,有著名作家杜宣撰寫的長聯(lián);果有潯陽樓乎,將宋江醉壁上題詩,寫得有聲有色;如獲至無水滸傳者,則梁山聚義替天得道,就會無影無蹤。東西兩面墻上分別鑲嵌著一幅4.5x3.2米的彩繪瓷拼成的大型瓷板壁畫,東幅為“潯陽樓宋江吟反詩”街頭六個故事片斷;西幅為“梁山諸好漢劫法場”等四個故事片斷。壁畫構(gòu)圖精巧大方,色彩淡雅古樸,人物生動逼真,畫面流光溢彩。
二樓是展廳,廳內(nèi)陳列著《水滸傳》梁山108好漢的瓷癃像。廳中柱上掛抱式楹聯(lián),書有古今名人有關(guān)潯陽樓的詩詞。
三樓系仿古酒樓茶座內(nèi)置仿宋桌椅,播放古典音樂。每當人們登此品茗、飲酒、賦詩,仿佛身臨水滸真境。憑欄遠眺,滾滾長江盡收眼底,巍巍匡廬一覽無余,令人心曠神怡,雅趣無窮。
潯陽樓始建年代雖不可考,但據(jù)唐代詩人、德宗貞元年間江州刺史韋應(yīng)物的《登郡寄京師諸季淮南子弟》一詩中說的“始罷永陽守,復(fù)臥潯陽樓”;唐代詩人、憲宗元和年間江州司馬白居易,清代詩人、唐熙年間兵部侍郎佟法海等所詠的潯陽樓詩,可以看出,潯陽樓自唐代至清代沿存,且頗具規(guī)模。
現(xiàn)潯陽樓,為1987年由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。潯陽樓由曾設(shè)計過黃鶴樓的工程師向欣然設(shè)計。在設(shè)計過程中,他參照輿刊本《水滸傳》插圖和宋代《清明上河圖》的建筑風(fēng)格,進行設(shè)計。樓而北兩面頂檐下各懸有由趙樸初題寫的《潯陽樓》巨幅匾額。
潯陽樓的總體建筑,充分利用江畔、江面等自然條件,創(chuàng)造出雄偉而又秀拔的風(fēng)格,在
廬山和長江相互襯托中,更顯完美。
潯陽樓門票
20元。
①兒童1.2米以下免票;身高1.2米—1.4米購兒童票10元
②7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免票;憑記者證、殘疾證免票
開放時間:
8:30—17:00
撥打網(wǎng)站客服電話預(yù)約享受更多優(yōu)惠
潯陽樓特色
我國的“名樓”很多,每一座都有幾段歷史典故,也都能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文中找到,最有名的當然是“江南三大名樓”,黃鶴樓、岳陽樓和滕王閣,關(guān)于這幾座樓的詩詞名句人人都能隨口說出那么一兩句,而其它的古代名樓基本上被忘得一干二凈了。其實還有“江南十大名樓”,你知道是哪十座嗎?今天我們來說說十大名樓之一的潯陽樓。
關(guān)于潯陽樓,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兩位古人,宋江和白居易。小說《水滸傳》中有宋江在潯陽樓酒后題反詩的一段,最后被逼上了梁山。不可否認,宋江(其實是施耐庵寫的)的詩詞寫得還是比較有水平的,他在潯陽樓題了一首詞、一首詩。詞牌名為《西江月》:
自幼曾攻經(jīng)史,長成亦有權(quán)謀。恰如猛虎臥荒丘,潛伏爪牙忍受。不幸刺文雙頰,那堪配在江州。他年若得報冤仇,血染潯陽江口!
詩是這樣寫的:
心在山東身在吳,飄蓬江海謾?quán)涤酢K麜r若遂凌云志,敢笑黃巢不丈夫!
詩詞寫得很有氣勢,小說中寫得也很精彩,其實都是作者杜撰的,都是為了增加小說的趣味性。宋江歷史上確有其人,他也的確是北宋末年的起義軍領(lǐng)袖,但是規(guī)模很小,很快就被朝廷抓了?!端问贰贰独m(xù)資治通鑒》等古籍中都沒有宋江到過潯陽的記載。
古代的潯陽,就是現(xiàn)在的江西九江市,長江九江段叫潯陽江,地名因此而來。宋江之前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首《琵琶行》是他的代表作,流傳千古,詩中有“潯陽江頭夜送客,楓葉荻花秋瑟瑟”的名句。
因為有“潯陽”兩字,而白居易當時又在江州任司馬,后人很容易就會聯(lián)想到潯陽樓,唐代的江州也是宋代的潯陽,都是九江。白居易遇到琵琶女的地方是潯陽樓下嗎?也不是,因為《琵琶行》的序言中寫有“元和十年,予左遷九江郡司馬。明年秋,送客湓浦口”,也就是說,白居易和朋友告別的地方在湓浦口。
湓浦口就是九江的湓浦港,是潯陽江(長江)上曾經(jīng)很繁忙的港口,在九江城西。那么,潯陽樓在哪里呢?潯陽樓歷史上是九江的北城樓,和湓浦口不在一個方向,所以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和潯陽樓是沒有關(guān)系的。
不過,白居易后來也寫過一首《題潯陽樓》詩,因為他在潯陽任職,有機會登城樓,寫詩贊美就很正常了,只是這首詩知名度不高。后人為了紀念大詩人和琵琶女“同是天涯淪落人”的惺惺相惜之情,在湓浦口岸邊建造了一座琵琶亭?,F(xiàn)在九江潯陽樓旁邊也有一座復(fù)建的琵琶亭和白居易雕像。
白居易、宋江和潯陽樓都沒有關(guān)系,白居易之后,宋江之前的北宋大家、“千古第一文人”蘇軾,民間流傳讓潯陽樓成名的是東坡先生。傳說北宋元豐年間,蘇軾游覽廬山經(jīng)過江州的時候,與友人登潯陽樓把酒言歡,酒家請他為酒樓題字。蘇軾就題寫了“潯陽酒樓”四個大字。這家酒樓因蘇軾題字而名聲大震,成了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的旅游勝地。
傳說就是傳說,根據(jù)《蘇軾年譜》記載,元豐年間蘇軾的確游覽廬山,路過江州時給兩個地方題過字。一個是瑞昌縣的亭子山,一個是廬山的圓通寺,但是并沒有潯陽樓,其它史書上也沒有蘇軾為潯陽樓題字的記載。所以,蘇軾題字很可能也是不存在的,更重要的是潯陽樓是九江的城樓,不可能在宋代變成酒樓。
既然以上三位都和潯陽樓沒關(guān)系,那是誰讓潯陽樓成名的呢?
唐代一位“二流詩人”韋應(yīng)物,就是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提到的“韋江州”,他也是唐代大詩人,在唐德宗貞元元年,調(diào)任江州刺史。韋應(yīng)物任職期間登上城樓視察,題詩一首《登郡寄京師諸季、淮南子弟》,詩的第一句就是“始罷永陽守,復(fù)臥潯陽樓”。
根據(jù)以上分析,學(xué)者普遍認為,是韋應(yīng)物第一次直接稱九江北城樓為“潯陽樓”,他才是讓潯陽樓成名的人,只是因為韋應(yīng)物的名氣不夠大,人們只記住了那幾位名頭更響亮的,并“強拉硬拽”把他們和潯陽樓聯(lián)系起來。
歷史上的潯陽樓也早已消失在塵煙中,成為江湖傳說。現(xiàn)在九江市內(nèi)長江邊的這座潯陽樓是1987年重修的。無論建筑是不是一千多年前的,潯陽、江州、柴桑,或者是九江,這座城的歷史文化值得我們傳頌。
潯陽樓地圖
交通概況:
九江潯陽樓自駕車路線:
九江長江大橋收費站下,右拐1公里紅綠燈與濱江路交匯左拐1公里即到。
荷花隴收費站下,走長虹大道往北走與濱江路交匯左拐1公里即到。
九江潯陽樓乘車路線:
5路、23路、12路公交車到潯陽樓站